组长:吴亮(杰青,教授,博导)
成员:梁铣(博士后)、余维胜(博士后)、许彦(2020硕博)、刘志茹(2022博)、罗芬(2021硕博)、李小江(2022硕博)、李文峰(2024博)、段方麟(2022硕)、熊路鑫(2023硕)、涂晶晶(2023硕)、张纪豪(2023硕)、梁艺铭(2024硕)、教萌轩(2024硕)、叶吕轩(2024硕)
研究目标: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法研究聚合物主链及侧链自组装特性,以“由底到顶”的方式搭建系统的“单体结构-聚合反应-聚合物结构-膜微观结构-膜性能”研究平台,深入研究离子膜微观形貌与膜性能间关系,开发高性能燃料电池离子膜、双极膜、特种离子分离膜等。
研究内容:研究内容:接枝/嵌段聚电解质材料设计合成及离子交换膜制备;聚轮烷基聚电解质材料设计合成及离子交换膜制备;不同拓扑结构聚电解质分子自组装行为对膜规整形貌(离子通道)构建调控及膜内离子选择性传递行为研究;燃料电池隔膜开发及燃料电池膜电极制备与性能优化;双极膜制备与应用;离子膜制备工艺开发及规模化生产。具体研究方向如下:
(1)聚电解质材料开发及离子膜制备
(2)双极膜制备与应用
(3)离子膜规整形貌调控及离子选择性传导/分离
(4)燃料电池隔膜及燃料电池
典型工作介绍一:精确构筑纳米级“锥形孔”离子分离膜
采用原位生长思路,通过调控苯胺分子在高离子通量基膜表面原位锚定、聚集、聚合生长的介尺度演变过程,制备出具有均一纳米“锥形孔”分离皮层的选择性分离膜。锥形孔皮层存在可有效抑制浓差极化,降低界面传质阻力,避免膜表面双电层和离子扩散层形成,利于混合离子快速迁移至膜内部,,表现出优异的离子选择分离特性。(Angew Chem Int Edit 2019,58, 12646-12654)
典型工作介绍二:基于超分子自组装构筑离子膜
基于主客体识别技术,将轮烷结构引入离子膜材料中,实现侧链功能基团以非共价键形式接枝在高分子主链内。利用轮烷的机械互锁结构的刺激响应特性,实现功能基团局部扰动,加快离子在膜内传导速率。(Adv. Mater., 2016, 28: 3467-3472/Nat. Commun., (2018) 9:2297)
典型工作介绍三:引入次级相互作用,实现离子膜定向自组装
通过在侧链引入次级相互作用,实现成膜过程中侧链功能基团间的诱导自组装聚集,构筑离子传输通道。由于侧链内柔性基团的存在,可以实现侧链的局部旋转扰动,加快离子在膜内快速传导。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,进一步证实侧链的扰动能力与离子传导间的关系。(Energy Environ Sci 2018, 11, 3472-3479)。
典型工作介绍四:双极膜制备与应用
利用金属离子与聚合物大分子间配位键(Fe-N)作用,实现金属离子催化剂的有效固定,解决双极膜运行过程中的催化剂泄露和电压升高等问题。该工作所报道的双极膜在高电流密度320mA cm-2下,水解离电压仅为1.88V。(ACS Appl. Energy Mater. https://dx.doi.org/10.1021/acsaem.0c00697)